2025 年以来,双组份硅酮中空玻璃胶行业在建筑节能升级与高端需求驱动下,呈现 “性能迭代加速、标准体系完善、场景应用拓宽” 的发展特征。作为中空玻璃密封系统的核心材料,双组份硅酮胶凭借优异的耐候性与结构稳定性,2024 年全国消费量达 8.6 万吨,占中空玻璃胶总需求的 35%,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21 亿元,同比增长 16.3%,其中适配超高层建筑与特种场景的高端产品占比已提升至 42%。
性能迭代满足高端建筑需求。随着超高层建筑、大跨度幕墙项目增多,市场对双组份硅酮胶的结构强度、耐极端环境性能提出更高要求。国内头部企业通过配方优化与技术创新实现突破:广州白云化工开发的改性双组份硅酮胶,通过调整交联剂分子结构,将拉伸强度提升至 1.8MPa,断裂伸长率保持在 500% 以上,经 - 40℃~80℃冷热循环测试后性能衰减率低于 8%,已应用于深圳汉京金融中心(高度 480 米)幕墙项目;杭州之江有机硅推出的低模量双组份硅酮胶,弹性恢复率达 98%,可适配大尺寸中空玻璃(单块面积超 15㎡)的热胀冷缩需求,在苏州中心广场曲面幕墙项目中实现批量使用。据行业检测数据,2024 年国内双组份硅酮胶产品平均耐老化寿命已达 35 年,较 2020 年提升 28%,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。
标准体系完善规范行业发展。针对行业曾存在的产品性能参差不齐、检测方法不统一等问题,2024 年《中空玻璃用双组份硅酮结构密封胶》(GB 16776-2024)新国标正式实施,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新增 “耐湿热老化”“VOC 限值”“重金属含量” 三项指标,其中 VOC 排放限值明确为≤100g/L,较旧标准收紧 33%。同时,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启动 “双组份硅酮胶产品品质认证” 工作,通过全项性能检测与生产过程审核的企业可获得认证标识,目前已有 32 家企业通过认证,覆盖全国 65% 的高端产能。标准升级推动行业洗牌,2024 年中小产能退出超 20 家,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CR10(前十企业市场份额)从 2020 年的 45% 增至 2024 年的 62%。
场景拓展打开增量空间。除传统建筑幕墙领域外,双组份硅酮胶在特种场景的应用逐步突破:在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领域,其优异的耐紫外线性能与密封稳定性成为核心优势,2024 年光伏用双组份硅酮胶消费量达 1.2 万吨,同比增长 75%,隆基、晶科等企业的 BIPV 组件均采用此类产品;在冷链物流领域,低温柔性双组份硅酮胶(-60℃仍保持弹性)成功应用于冷库中空玻璃密封,2024 年消费量突破 8000 吨,较 2023 年增长 40%;在旧建筑改造领域,适配既有玻璃幕墙更换的双组份硅酮胶,因施工便捷性与兼容性优势,2024 年在上海、北京等地旧改项目中用量超 6000 吨,带动行业需求增长。
产业链协同提升供给能力。上游原材料方面,国内企业在硅烷偶联剂、纳米碳酸钙等关键原料领域实现突破,2024 年硅烷偶联剂自给率达 85%,较 2018 年提升 40%,原材料成本占比从 68% 降至 55%;生产设备领域,广东东方机械推出全自动双组份硅酮胶生产线,可实现原料配比精度 ±0.5%、生产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 50%,目前已在 15 家头部企业投产。同时,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,广州白云化工搭建 “胶黏剂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”,通过二维码溯源实现产品从生产、运输到施工的全程监控,产品合格率稳定在 99.8% 以上。
政策驱动与绿色转型叠加。在 “双碳” 目标推动下,多地将绿色建材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,双组份硅酮胶因符合低 VOC、长寿命要求,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使用率超 80%;同时,地方补贴政策加速绿色产品推广,如江苏省对使用认证双组份硅酮胶的项目给予每吨 2000 元补贴,2024 年带动省内高端产品销量增长 35%。此外,企业加速绿色生产改造,杭州之江有机硅投资 1.2 亿元建设 “零废水排放” 生产线,广州白云化工通过余热回收系统降低生产能耗 18%,行业绿色制造水平持续提升。
行业专家指出,双组份硅酮中空玻璃胶行业已进入 “品质竞争 + 场景创新” 的成熟阶段。预计到 2028 年,国内高端产品占比将突破 60%,光伏、冷链等新兴领域需求占比将达 30%;行业将进一步聚焦 “高性能配方研发”“智能化生产升级”“跨领域标准融合” 三大方向,推动产品向 “更长寿命、更低排放、更宽适配” 发展。在性能升级与标准护航下,我国双组份硅酮中空玻璃胶行业有望逐步实现从 “规模领先” 到 “品质引领” 的转型,为建筑节能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材料支撑。
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
联系信息 CONTACT INFORMATION
Copyright © 2025 武汉明日红高性能密封材料有限公司